【清平乐】晋公子宫
据《杨氏家谱》载:“晋公子避祸于阴晋,筑宫室于华山北麓……”即在今东宫村建紫微宫、元帝宫,人称“晋公子宫”。现宫室已荡然无存,其遗址即今日之东宫村,该村名即源于此。
流云飞雨,轶事传千古。
湿浊凛寒和酷暑,楼阙委尘掩土。
虫吟露白霜红,繁华瞥眼成空。
旧迹遗痕何处,曲街回合东宫。
【江城子】華阴东嘴遗址
东嘴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遗迹。位于岳庙街道办事处皚峪管区周家城村。遗址南北长300米,东西宽200米,台地略呈椭圆形,表面较平坦,距沟底30米。文化内涵以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为主,地表陶片较多,在遗址西部和北部有文化层暴露,厚0.5~1.2米,北部有灰坑暴露,但已被破坏。采集有泥质红陶、夹砂红陶,还有少量夹砂灰陶,纹饰有宽带黑彩、绳纹、戳印纹、附加堆纹,可辨器形有尖底瓶、盆、钵、罐等。根据采集标本分析,该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存。在遗址南部可见少量汉代绳纹。东嘴遗址面积较大,保存相对较完整,对研究关中新石器时代仰文化的分布及谱系具有一定的价值。
丘塬坡垄措西东。
掩榛丛。暗蒿蓬。
往哲先民,前事散成空。
旧迹遗痕今出土,依渭水,对莲峰。
炮燔钻木与时终。
序匆匆。运无穷。
骸骼裳衣,悉数化沙虫。
瓶罐钵盆留碎片,衰草白,夕阳红。
【菩萨蛮】華阴西关遗址
华阴西关村遗址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新石器时代遗址,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太华路街道西关村北部,毗邻战国时期的魏长城遗址。遗址范围东西宽约600米,南北长约1000米,总面积约60万平方米。
文化层厚度约0.8—1.8米,出土遗物以细泥红陶、灰陶为主,兼有夹砂红陶、灰陶片,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(距今约6000—5000年)。
为研究渭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、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分期与传播提供了关键实证。遗址内夯土城墙痕迹清晰,是探索关中东部早期人类活动与文明演进的重要载体。
依山傍水孶蕃衍,风催雨送辰星转。
遗器没泥尘,莺啼又一春。
史前留废趾,迁化无穷已。
崋岳鉴枯荣,盛衰原有凭。
【更漏子】弘农杨氏先茔
杨氏先茔是陕西省华阴市五方乡境内埋葬杨氏先祖的集中墓葬地,主要为汉代至北朝时期弘农杨氏显赫成员的安葬处。 据《陕西通志》载:"杨氏先茔在华阴县西十二里仙谷村东。东西二里,南距仙谷五里,北距官道一里,道旁旧有碑云:'汉将军鹦、奋、趟、鹳、魅、俱葬于是。'西隅为赤泉侯喜墓,丞相陈平为撰碑。后魏太保椿并津、逸、颖子范及后周敷亦葬于是茔。"《弘农杨氏族谱》亦载:"杨氏先茔在县五方村北。前有双乳台,蜿蜓十八冢。"又载:"后魏司徒杨椿、与大都督津、刺史逸并葬五方村始祖茔。"
另外:杨震墓在渭河岸边的高桥乡亭东村(今属潼关县)西北,东汉建宁元年(公元168年)改葬于此。
碧山陲,耕垄畔。日月辰星辉焕。
流霭袅,过云悠。清标正气浮。
幽鸟哢。野风送。宿草荒台遗冢。
刚不二,直无双。薪传惠泽长。
【少年游】宁秦故城遗址
《史记·秦本纪》:惠文君六年(前332),“魏纳阴晋,阴晋更名宁秦”,即此。秦置县西汉改为华阴县,遗址位于岳庙街道办事处磴峪管区丁家村,渭河南岸台地上。遗址平面略呈长方形,东西长约1000米,南北宽约700米,周长约3330米。墙垣夯筑残高1.3~6.5米,基宽6.2~9.7米,1980—1982年调查发掘时发现残陶窟一座,并出土大量矮足釜形鬲、釜、浅腹盆、罐、深盘粗柄豆等,其中一块砖印有“宁秦”二字戳印。本次普查采集到新石器时代红陶瓦片、战国时期素面瓦当。
七雄五霸尽湮沦。草树几经春。
凤凰岭畔,渭河岸上,云朵映波痕。
昔人前事风飘散,骸骨已成尘。
片瓦铭功,崇垣留碍,未可久宁秦。
【卜算子】欣赞華阴
莲峰错落横,渭水东流去。
安晋宁秦固汉疆,形胜夸雄距。
上下数千年,日月行寒暑。
铡刃翻成切面刀,老腔老调堪驰誉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