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本帖最后由 高穴坡人 于 2025-3-21 18:53 编辑
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,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,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。
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“墓祭”之礼,后来民间亦相仿效,于此日祭祖扫墓,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。
此外,清明节还与寒食节有关,寒食节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,随着时间的推移,寒食与清明逐渐合并,形成了今天的清明节。
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彩,主要包括以下几种: 扫墓:这是清明节最为人熟知的习俗。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,清理杂草和垃圾,并献上鲜花、食品和酒水等物品,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踏青:清明时节,春回大地,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,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。因此,踏青也成为清明节的重要习俗之一。荡秋千: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。秋千的历史很古老,最早叫千秋,后为了避忌讳,改为秋千。蹴鞠:蹴鞠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,相当于现在的足球。插柳: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,民间有折柳、戴柳、插柳的习俗。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,可拿在手中把玩,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,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、屋檐上。 放风筝: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。在古人那里,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,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: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。
由于地域差异,不同地方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风俗和习惯。在我们当地,清明到了农忙的时节,农民已经开始播种了。要种玉米,要播撒谷种,要薅土豆,在春风春雨中忙得不亦乐乎。稍有闲时,还要到野外采摘清明草,用来捣碎了和在糯米中制作粑粑,人们叫它“清明粑”,有它独特的一番味道。
在清明时节,不管有多忙,人们都忘不了给祖先坟头挂树白纸,当地叫“飘坟挂纸”,就是用皮纸裁成的纸条,挂在祖先的坟头上,因为是清明节挂的,我们就把它叫做“挂清”。
在清明即将到来的日子,人们在农忙时间抽空准备好清纸。制作清纸,有所讲究,作为男嗣给祖坟挂“素清”,就是将皮纸裁成长条块即可,长度、宽度不论,一般长度以皮纸的长度而定,宽度就将皮裁四折,大约四指为宜。作为女嗣就不同了,将皮纸折成四折后,用钱錾錾成三路,一头不能錾出头,然后将纸两边撕成两脚,象吊钱的形状,中间路用红纸条圈着,再用皮纸搓一个纸条将纸钻一孔,穿起来,把纸撕开便成了带彩色的“清纸”。从坟头上挂的清纸就可以分辨出祖坟的后代是儿多还是女多。现在可不一样了,人们为了方便,不管男嗣、女嗣,多数都直接从市场上买来各种颜色的“清纸”挂在祖坟的坟头上,显得十分的气派。
到坟墓去挂清,一般都拿一砍刀。一是便于找一根小木杆砍来做清杆。二是用砍刀给祖坟清扫一下,清除坟上及周边的荆棘杂草。这就是祖坟“扫墓”。一座坟墓的规范整洁,可以看出后代对祖坟的管理好不好。有的在清明节,给祖坟清扫或者修整、培补后,还要给祖先进行安位。就是在坟前摆上祭品、袱子,点上香烛,请先生念有关佛经对祖先进行安位,这叫“谢坟”。
到祖先的坟墓去挂清。一般是清明前十天,有的忙不过来,在清明节后才挂清。有句谚语说:“前十天,后十天,懒人还有十天。”这听起来是笑话别人的,也是自己给祖坟挂清来迟的一句自我解嘲的话。其实,有人在清明节后几天挂清的,但“懒人还有十天”去挂清的几乎没有。
传说,在清明节挂清,祖先会偷偷出来观望。如果是清明节过了,后代们还没有来给祖坟挂清,祖先们会坐在坟头哭泣。这传说当然不可是真的。不管是真是假,我们都应当感觉是真的,“挂清”是我们思念先人的一种表达方式。“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矣。”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,应当值得大力弘扬。
|
|